迁址公告
  招租公告
  招租公告
  中山火炬开发区湾西智谷(2420单元
  2022年度中德(中山)生物医药产业
  2022年度中山火炬开发区生物医药与
  关于组织申报2022年度中山火炬开发
  点击查看更多>>
请输入关键字
 
  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新闻中心
  
海归博士后王忠民来中山创办生物医药企业
作者:    来源:    发布时间:2012-10-10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“在这里找到归属感和成就感”

王忠民,内蒙古人,1986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超导系,1991年毕业申请全额奖学金赴美国东北大学读研究生。后转入贝勒医学院获得"结构计算生物学和分子物理专业"博士学位,1999年获得博士后学位,他先后在美国新世纪制药公司担任资深科学家、执行顾问等。2009年1月回到北京,为实现创业梦想,2011年6月与其他3位海归博士来中 山共同创办康方生物医药有限公司,现任中山市康方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副总裁兼首席商务官。

        在美国待了18年,拥有自己的咨询公司,同时还是一家大型制药企业的执行顾问,生活舒适,但喜欢折腾的王忠民2009年决定回国。用他的话来说:“一方面我希望能报效祖国;另一方面,找到人生的另一个目标。”
  2012年6月,王忠民来到中山,和几位搭档一起创办了中山市康方生物医药有限公司。他说:“中山是让我找到归属感和成就感的城市。”

在国外面试时只聊天气竟被录取
  1986年,王忠民考入中国科技大学,学超导专业。“这门学科当时是热门。”读本科时,王忠民便在国际著名杂志《物理评论简刊》上发表论文。
  “大学毕业时,我们班总共70多人,有一半人申请出国留学,我也在其中。我申请到美国东北大学学习物理,当时的全额奖学金一年是1.1万美金。那时,我父母都是正高工程师,每人的月工资只有167元。”王忠民说,由于当时物理学博士就业较困难,不少人转行学习计算机、生物学等。一年后,王忠民申请到贝勒医学院学习生物学,恰好当时医学院要成立物理、生物、计算机跨学科的一门专业。
  “面试的时候,我的英语还不算太好,况且说的都是生物学专业名词,根本没法回答。”王忠民想起那时候的自己,直摇头,“最后教授没办法了,只好跟我聊天气。”不过,令他想不到的是,竟然最终被录取,“可能看中了我的物理学背景。”
  1998年,王忠民拿到结构计算生物学和分子物理专业博士学位;1999年,他又拿到了博士后学位,并在著名杂志《自然》发表了第一署名的文章。
  
工作第二年就买了独栋别墅
  1999年毕业后,王忠民进入美国新世纪制药公司工作,一待就是六年。“一进去就是资深科学家待遇,有四个助手。第二年便分期付款买下300平方米的独栋别墅,别墅占地有6亩那么大。”王忠民说,在美国,年轻人只要肯奋斗便有机会,可以获得相应的回报。
  在当地,王忠民还是华人协会会长。“有一年,我们华人协会庆祝国庆,邀请当地市长讲两句,中午11点半,市长一个人开车过来了,讲了几句话,本想留他一起吃饭,他说要回家陪女儿。”王忠民说,美国官员的亲民、不讲排场令他印象深刻,包括州长、议员的办公室都可以随意敲门进去,“当然,大多时候是秘书值班,但绝不会有人阻拦。”
  在第一家制药公司工作期间,王忠民发明了5项专利,其中2项已经获得授权。2005年又换了一家制药公司,专门研究治疗艾滋病的药物。2007年,又进入另一家研究抗癌药物的公司担任执行顾问,同时自己开办了一家制药企业咨询公司。
  
遭遇 “中年危机”决定回国创业
  在美国待了18年,无论是工作,还是生活都相对稳定、舒适,且受人尊重。
  “2009年,我满40岁,那几年增多了回国次数,尤其是回到北京、上海,总感觉一年一个样,变化太快了。”继续留在美国,还是回国?学了这么多年,是否应该回国做点事情?生物制药在国内也是朝阳行业,机会是否也很多?
  王忠民是个很有行动力的人。“2009年1月7日决定回国,1月15日便回到北京。”在对比数家医药企业后,他选择了北京的中美冠科,担任结构生物学研究负责人,最终创下一年销售100万美元的业绩。随着中美冠科业务的扩张,他来到江苏太仓的新公司担任执行总监。
  回国后,王忠民笑称在国外的“中年危机”没有了。工作多了,私人时间少了,但感到十分充实。“这点也与美国人不同,美国人讲究‘workethics’,老板给钱上班时好好工作,下班的时间则完全属于自己。”王忠民说。
  
决定在中山创办一家企业
  来到中山前,尽管在一些制药公司担任高管,也拥有一些股权,“但都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创业。2011年有一个契机,与现在的几个搭档来到中山健康基地参观,最终决定在中山创办一家企业。”王忠民说。
  中山健康基地已有一定规模,也有一些大的医药企业,“所以感觉在这里发展是有基础的。”目前,康方拥有4名海归博士,已经获得2000万元的风投资金,政府采购上千万元的仪器设备租给康方使用,同时还专门为康方建了一栋大楼。
  “政府对我们很重视,除了给予公司支持外,还提供了比较好的生活条件。比如承诺免费提供一套百来平方米的套房,每月有额外补助等。”王忠民说,相比北京、上海来说,“中山的生活环境不错,道路也不拥堵,空气很好。今年年底,我还会把孩子接过来,让他们适应一下中山的环境。”


□相关链接
10年来中山人才政策变迁
  10年前,中山经济处于快速发展期,人才需求以技能型为主。如今,面临转型升级,我市人才需求转向高层次、高精尖型。
  据市人才办副主任谢凯介绍,我市的人才政策近年来发生了显著变化。"不说10年前,从2006年说起,我市只有一份市府办发文的20号文件《关于进一步加快人才引进工作的意见》(以下简称20号文)。但由于没有配套文件,此文件实操性不够强。"谢凯说,2010年我市出台《关于进一步加快培养引进紧缺适用人才的意见》(以下简称7号文),发文单位是市委,"从发文单位的变化可以看出,我市高度重视人才发展战略,坚持党管人才的方针。"
  与20号文相比,7号文有很多突破和创新,"一是覆盖面更广了,引进人才还包括本地培养的人才;二是政策体系更加完善。"谢凯说,"我们提的是1+15,即一个人才纲领性文件有15个配套文件,事实上,我们现在制定的配套文件已经超过了15个。"比如引进创新科研团队评审和资助暂行办法、紧缺适用人才子女就学和入户暂行办法、科技人才突出贡献奖评选以及爱才重才奖评选暂行办法等。更明显的是奖励力度更大了,"以前购房补助最高仅30万元,现在最高可达100万元,此外重奖创新团队,最高可奖1000万元。去年,我市有两个团队分别获得800万元和300万元的奖励。"谢凯说。
  "我们现在的奖励不是'撒胡椒面',我们希望释放出一种信号,那就是中山的市委、市政府爱才如命、求贤若渴、视才如金,希望今后还能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来中山。"谢凯说,有个数据可以说明人才政策的效果,"7号文件出台一年,经统计,我市2011年共培养引进人才74000多人,比'十一五'5年引进的人才总数还要多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