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则新药研制的消息,这几天引发广泛关注。3月4日,全国政协委员、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主任医师赵宏在全国两会首场“委员通道”上介绍,“一款名不见经传的中国抗癌药击败了全球最畅销的抗癌药。” 2025年2月25日,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(CNN)报道称,“中国DeepSeek以令人难以置信的价格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创新,震惊了世界。这种颠覆性趋势并不局限于大型科技公司,它在制药行业悄然发生。” 在生物医药领域,全球最畅销的药品往往有“药王”之称,竞争可谓百舸争流、分秒必争。国内外媒体将这款新药形容为全球生物制药的“游戏规则变革者”,更直言“中国创新药迎来DeepSeek时刻”,意思是除了AI领域,中国在生物医药领域同样有了世界级突破性进展。 这款吸引全球目光的明星药物,正是出自诞生地与总部在湾区药谷(中山国家健康产业基地核心区)的中国双抗龙头药企康方生物。
在“头对头试验”中击败“药王” 在康方生物创始人、董事长夏瑜看来,这是整个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里程碑时刻和标志性的事件。她告诉媒体,依沃西单抗的创新成果,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过去十多年的发展是高质量、高水平的,对于全球病人来说,他们有望迎来一种更高效的、去化疗的治疗方案,获得更长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更好的生活质量。“这是一种新的希望。”夏瑜说道。 在制药行业,有着“双十定律”,即一款创新药从启动研发到上市,平均成本超过10亿美元,研发时间超过10年。同时又面临反摩尔定律,每过十年,投入相等资金能够产生的新药数量减半。据悉,依沃西单抗项目在2015年左右立项,从研发到最后上市需要历经多达上百道流程。“一款药物的研发,需要克服的问题很多,也有很高的失败率,我们从最开始就定下要做全球最佳,所以在靶点发现时就会跟全球最好的产品对比,中间需要解决结构改造、抗体表达等的问题,经历过无数次的实验。”康方生物单抗及生物分析总监庞醒华在媒体采访时说道。 去年,康方生物研发的全球首创双特异性抗体新药——依沃西,因在单药头对头试验中战胜“全球药王”K药(默沙东知名产品帕博利珠单抗),引发业内极大轰动。该药创造了全球非小细胞肺癌治疗最长无进展生存期。近期,依沃西“头对头”帕博利珠单抗Ⅲ期临床研究结果的全文,发表在国际顶级综合性医学期刊《柳叶刀》。去年年底,康方生物的卡度尼利、依沃西作为中国独立自主研发的创新生物药物,被纳入2024年国家医保目录。更多患者从全球领先的药物中获益,用药负担大大降低。

打造产业链上的“超级节点” 时间拨回到2012年的夏天,在“licenses-in”的红利即将走向鼎盛之际,夏瑜却带着“在中国开发出全球领先的创新药”的初衷来到广东中山健康基地,与联合创始人李百勇博士、王忠民博士、张鹏博士等背着行囊来到中山,从健康基地暂借的、只能摆下四张小桌子的办公室踏上了创业旅程。“上海、苏州太过‘热闹’,广东则相对更务实一些,适合静悄悄地干事情”。彼时的她,带回来了3样最宝贵的“创业资本”:深厚的海外研药经验、对国内医药行业的深刻认知以及人脉。 康方生物相关负责人介绍,创业阶段,健康基地集团在天使投资、厂房代建、代购设备等方面给予了帮助;在企业发展初期,为企业争取省、市创新团队扶持,进一步夯实研发根基;在企业高速发展阶段,联动相关部门加快落实产品商业化生产所需建设用地;在产业化阶段,助力企业首个商业化产品的快速获批,争取加快GSP证照的申请。
图:位于中山国家健康科技基地的康方生物总部
发展12年,康方生物从早期不起眼的临时实验室起家,蜕变成一家在全球具有竞争力的创新抗体新药生产商。成立9年后,康方生物在港交所成功上市,并第9和第10年研发并产业化了派安普利PD-1单抗、卡度尼利PD-1/CTLA4双抗两款新药。2023年7月,康方生物发布正面盈利预告,赢得Biopharma“入场券”。2024年5月,首创新药双抗产品依沃西单抗中国获批上市,而早在2022年Summit就以首付款5亿美元、总交易金额最高50亿美元获得这款药在美国、加拿大、欧洲和日本的独家开发和商业化权益。近期,全球知名金融机构也对依沃西的潜力给予了高度关注。高盛发布深度报告首次覆盖康方生物的海外合作伙伴Summit Therapeutics,并给予“买入”评级。报告指出,依沃西有望重塑超900亿美元的免疫检查点肿瘤药市场格局,预测其2041年的峰值销售额可达530亿美元。 如今,康方生物从一粒创业“种子”成长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生物制药公司,成为产业链上的“超级节点”,它不断释放出新的信号:中山的本土药企,也能做好一类创新药。
打造湾区产业协作“新高地” 在传统制造集中度很高的中山,为什么会诞生这样一个在全国乃至全球颇有影响力的创新药企? 夏瑜在《湾区有药谷——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30年发展纪实》推荐序里写道:康方生物的起源、公司的文化基因在这里形成。健康基地良好的创新氛围,炙热的创业营商环境,每一项资源和条件,对于药物创新这样长周期、高风险的领域而言都是那么地弥足珍贵。 在过去30年,以“建立产业化、国际化医药研究开发及生产基地,加速科技成果的商品化、产业化和国际化”为目标,从“零”起步,健康基地既坚守基础设施的建设、营商环境的优化、专业企业服务团队打造方面的独特性,也在产业发展布局、产业生态构建、企业培育路径等方面持续发力、创新。通过打造产业链、创新链、人才链、金融链"四链融合"的产业发展模式,健康基地沉淀了独有的全生命周期企业培育生态系统,搭建了从概念验证到商业落地的完整培育体系。 如今,健康基地集聚、引育了540家生物医药企业、46家省级以上平台、7个一类新药,3公里半径范围内实现全产业链闭环,行业竞争力、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。越来越多从0到1的企业,成为产业链上的“超级节点”,带动上下游构建产业生态圈。多款产品实现“国际首创”“国内首次”,有超过94条医药在研管线,近30个一类新药在研;超过190个医疗器械在研管线,超过55个产品三类医疗器械实现商业化,20个药品品种进入国家集采。 面对深中一体化和大湾区融合发展的重大机遇,湾区药谷这个全球知名的生物科技公司诞生地,正在实现下一个能级跃升,通过深耕细分领域促进产业链融通创新,优化产业发展生态,拓宽产业发展空间等,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,打造湾区产业协作“新高地”,引领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阔步向前,并推动更多创新药企从中山走向世界。 一审:陈海波 二审:涂莉 三审:万鹤群 部分资料来源:中新经纬、中山新闻 |